“直达”与“落地”:政策红利如何真正惠及企业与百姓?
当前经济复苏仍面临需求不足、预期偏弱等问题,许多中小微企业现金流紧张,政策晚到三个月,可能意味着一批企业倒闭、一批工人失业。
以“退税减税”为例,过去部分企业反映,从政策出台到资金到账耗时数月,而优化后的直达机制(如电子税务局自动推送、免申即享)让资金“秒到账”,极大缓解了企业燃眉之急。
过去一些政策层层转发,到了基层要么“一刀切”执行,要么因配套不足沦为“纸上福利”。比如,某些地方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申领需要跑5个部门、填10张表,导致符合条件的企业宁愿放弃。
“直达”的本质是减少中间环节,让政策像“网购”一样直送上门——企业不需“跑断腿”,群众不用“找关系”。
目前,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已接入社保、税务、市场监管等系统,“一网通办”正在成为现实。例如,深圳推行“深i企”平台,企业登录即可自动匹配可享受的政策,无需人工申请。
但挑战依然存在:部分基层部门数据孤岛未完全打通,跨省业务办理仍存在壁垒。
政策落地不能“一发之”,需建立“发布执行反馈优化”的全程跟踪机制。例如,浙江等地试点“政策效果码上评”,企业扫码即可对政策兑现效率打分,差评直接推送至督查部门。
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听取“3·15”晚会曝光问题处置汇报,正是释放信号:政策执行不力也要“曝光问责”。
一些基层反映,“政策满天飞,但人手不够用”。真正的“落地”需要精简考核指标,让基层干部有精力走企业、访民情,而不是疲于应付表格和会议。
理想状态是:符合条件的企业无需申请,系统自动识别并拨付资金;群众办理补贴、证照等,像扫码支付一样简单。
市场环境瞬息万变,政策需建立快速迭代机制。例如,外贸企业面临订单波动,“一业一策”应细化到季度甚至月度调整。
政策不仅要快,还要可预期。比如房地产政策应明确规则,避免“半夜出新政”,让市场主体吃下“定心丸”。
“直达”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,而是治理理念的升级——政府要当“服务员”,而非“管理员”。当企业不再为“跑政策”焦头烂额,当群众不再觉得“好政策看得见摸不着”,经济的活力与社会的信心自然会蓬勃生长。
(注:本文所有案例均基于公开报道,如电子税务局的“免申即享”已在广东、浙江等多地实施;“深i企”平台为深圳市官方惠企平台。)